跳至內容

長者北上嘆世界盡享美景田園樂

2023-8-19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 聶曉輝; 圖: 北山彥
2025年7月28日
長者北上嘆世界盡享美景田園樂
Helping Hand, Helping Hand Fundraising and Relations Team
| 未有評論

香港人口老化,安老服務需求趨增,對於地少人多的香港無疑是老大難問題。特區政府近日擴展「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廣東院舍計劃」)讓更多香港長者符合資格申請入住廣東省的院舍,以及納入更多廣東院舍。過往,該計劃下只有兩間廣東省院舍符合資格,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到訪其中一間位於肇慶的合資格院舍,直擊怡人的居住環境。該院約三分之一院友是港人,成功申請該計劃的院友可減免每月約2,000 元人民幣的基本宿費。有長者直言,自己試住一個星期已不捨得走。院方表示,兩地醫療差異令長者一開始卻步,但3 年疫情反而令長者更信任內地的醫療制度,不再執意回港覆診和服用港藥。作為計劃先行者,院方建議有意參加計劃的同行着重員工培訓。

婆婆試住馬會肇慶護老院一周即唔捨得走

廣東院舍計劃」於2014 年6 月試驗性推行,社署向香港賽馬會深圳復康會頤康院,以及香港賽馬會伸手助人肇慶護老頤養院購買院舍照顧服務,讓正在港輪候資助護理安老宿位的香港長者,申請入住以上兩間位於廣東省的院舍。截至今年6 月底,共有127 名香港長者使用該服務。

為吸引更多長者北上安老,社署上月宣布擴大該計劃,使在中央輪候冊上輪候資助護養院宿位的長者亦合資格申請,同時在港具有提供資助安老院舍照顧服務經驗、紀錄良好,及現時在大灣區城市營運安老院的營辦者,亦合資格申請將其位於大灣區的安老院納入為計劃下的認可服務機構,接收香港合資格長者入住。

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從西九乘高鐵往廣州南站,之後再打車前往肇慶白土鎮,經過2.5小時車程終於到達該計劃下的先行者──香港賽馬會伸手助人肇慶護老頤養院。到達後,映入眼簾的是幾幢大型建築物,中間更有一堆椰樹點綴,與香港的安老院舍可說是天壤之別,活像進入大型度假營地。走進主座大樓內,記者隨即看到地下有大片綠色庭園。剛好當時有十多名長者在一間活動室內做運動,另一間活動室則有8名長者分兩枱打麻將。

共260宿位  設駐院醫生

該院舍共有260 個宿位,設單人、雙人以及四人房,提供起居飲食護理服務, 還有特別的護理宿位, 可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的長者。除了有駐院醫生外,該院舍更與市內一間甲級醫院高要市人民醫院有醫療協議,若有需要可即時將長者送往救治而不用先付診金。

幾位入住該院舍的香港長者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無不對該院舍讚好。現年90 歲的楊少平上世紀五十年代從廣州移居香港,3 年多前在香港家中跌倒,加上年紀大,家人難以照顧而選擇北上養老,「在香港要女兒女婿服侍我,好過意唔去,因此來這裏住。這裏有我從未見過咁靚的花草樹木,各人都好關心長者!」

92 歲胡洛卿原本獨居於慈雲山一個公屋單位,女兒和女婿居於屯門。她說,覺得自己一個人買餸好煩,又不想獨居,遂於2018年透過計劃入住該院舍,「我試過在香港的安老院舍當義工,環境密麻麻十分不理想,每月更要4,000元,有退休金都搞唔掂!因此選擇北上。」她透露,自己在正式入住前曾試住一星期,自此不捨得走,「這裏空間大,散步都有排行,空氣又比香港新鮮,且絕無適應問題,我都不想再返香港了。」

散步餵魚餵山羊 開開心心就一日

這兒環境優美之餘,一班「老友記」還可以享受田園樂,與香港狹窄又孤單的獨居生活是天差地別,「有時一個人在香港覺得好寂寞,來到這裏有時獨個兒散步餵下魚,有時則成班義工組一齊去餵山羊,開開心心就一日了!」87歲黎 兆朗在港時,跟幾名友人合租大角咀的板間房靠綜援維生,生活清苦。家人居於廣東南海的他,後來透過該計劃入住肇慶護老頤養院,既方便當地家人探訪,自己也能安享晚年。 

內地成本較低  人手編制充裕

港人北上養老日漸成風,但兩地生活始終存在不同之處,經營之道也存在差異。伸手助人協會營運總裁朱可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向有意參加計劃的同行教路,指兩地同樣缺乏護理人手、難請人問題,但不同之處是香港護理員的入職前培訓較完善,內地則需在職訓練。另外,內地經營院舍的成本相對低,人手編制亦可更充裕,「例如廚師也多些,他們做了點心後,更可在院舍的寬闊空間布置成茶樓。」

朱可您贊成社署擴展「廣東院舍計劃」,「多些機構一齊做,彼此都可以有更大進步,例如一齊訂定培訓標準、做好服務等,尤其是人口老化這個問題必須共同面對。」要是長者健康、有人照顧,根本不需要入住安老院,因此特區政府應向院舍提供特別支援,例如認知障礙護理,「始終居家安老對長者而言是最好的,入住院舍只是最後一步。安老院舍應集中火力照顧高醫療需求的長者。」

採國際評級標準 營辦者需時適應

香港經營院舍需遵守社署的16 項「服務質素標準」(SQS),包括人手比例,以及針對院友的個人私隱、財產處理等,「例如可允許使用監控電視的要求,兩地都不一樣。香港不是係人都可以睇,哪些人有資格睇都很清晰規定。」內地則採取另一套標準,且不同省市都可能因文化不同而存在少許差異,但目前正在統一之中。

朱可您指出,社署對參與該計劃的院舍採取比SQS更仔細的國際評級標準,「這些標準就有如Q嘜一樣,相信香港營辦機構需時摸索和適應。」她希望將來其他在大灣區營辦供港人入住的香港機構,也採取國際評級標準,「最重要是讓港人長者及其家屬明白院舍有質素保證,令他們有信心。」

目前,該院舍約有90 名長者居住,其中27 人為香港長者。朱可您解釋,院舍高峰期共有約130 人入住,惟當地政府因新冠疫情,一度要求「有出無入」暫停接收新院友。

長者最擔心醫療問題 疫情現轉機

她指出,入住的香港長者多數有親人居於肇慶、雲浮和廣州一帶,「要考慮距離,家人從香港過來路途較遠,因此多數在這區有家人的長者才會入住。」

香港生活節奏急速,肇慶則減慢許多,朱可您提醒入住的香港長者要有心理準備,院方亦會安排新院友在迎賓樓內試住數天,甚至鼓勵他們的家人同住數天才決定是否入住。

朱可您坦言,香港長者最擔心的始終是醫療問題,但疫情帶來了改變和轉機,「疫情前他們往往要舟車勞頓回港睇醫生、吃醫管局開的藥,但其實跟內地都是相同的藥物,只是品牌不同而已。」疫情期間,院方曾透過工聯會從香港送藥,後來疫情 高峰期,有不少院友索性改用內地製的藥物,「他們吃過覺得沒有問題,便繼續吃了。」

倡港醫療券更多內地甲級醫院適用

她相信,隨着大灣區的交通基建進一步發展,會有更多香港長者北上養老,若香港醫療券的適用範圍擴展至更多內地甲級醫院,將可便利更多香港長者。

定時專車接載往返市區

肇慶護老頤養院顧問伍尚偉可說是一手帶大該院舍的「父親」。廿多年前,他已估計到未來社會將會出現高齡化,「從前的所謂安老場所,只是兩三個人住一間屋,如果由機構搞養老又如何呢?」 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伸手助人協會的戰略性部署十分準確,他當時就幫手選址,及和香港特區政府一齊商討,最終促成了肇慶護老頤養院。由院舍成立起,他就當上了該院舍總監,至2016年才退下來轉任顧問。

一直看着院舍成長,伍尚偉難掩興奮之情,「香港的院舍空間太窄,這裏寬敞好多。部分香港長者從香港的院舍轉入來,一住便十幾年,說這裏地方大、環境靚、服務好。不少長者已在這裏住了十幾年,最年長那位已 106歲,我根本不捨得他們和這間院舍!」

他指出,香港長者來到院舍後也很少存在適應問題,「院舍地方大、活動空間大,我們又提供有書畫、唱歌、滾球和麻將活動,而周邊 100 公里範圍內景點太多,一般而言每周帶長者兩次出市區。」不過 ,他坦言,部分香港長者住得久,或疫情間未能踏出院舍,也會惦念香港,「尤其香港院舍的長者,走落街便可輕易到茶樓飲茶或去街市,但這裏位處郊區,長者外出飲食沒那麼方便,但我們也定時提供專車接載長者往返市區。」

被問到難忘之處,他指有家屬十分緊張其居於院內的香港長者,身體有點毛病便要即時返港,「始終無咁方便,但其實醫療方面實際上全無問題,有緊急情況只需20分鐘便可送往高要市人民醫院救治,該醫院更設有不同專科。」

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擴展措施

1.   擴大至以下長者受惠

◆  輪候資助護理安老宿位的長者

◆  輪候資助護養院宿位的長者

2. 開放予以下服務機構申請

◆ 在香港有提供資助安老院舍照顧服務經驗而紀錄良好

◆ 並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營運安老院的營辦者

3. 計劃介紹

◆ 成功申請後,政府以「買位」形式資助合資格長者到認可服務機構安老

政府資助包括以下範疇

1. 住宿於共住的房間

2. 每天最少三餐,另加小食

3. 24小時照顧和護理服務

4. 為每名長者制訂和執行個人照顧計劃

5. 每星期最少兩次以個人或小組形式進行的復康運動

6. 每月最少一次由認可服務機構安排的醫生提供健康檢查,  一般診治和指定的處方藥物

7. 陪診和住院陪護服務,提供交通及陪同長者到指定的醫院及診所看病,包括陪同長者接受 住院治療

8. 輔導、發展/支援/治療小組等和定期的社交康樂活動

9. 洗衣服務

合資格長者的基本住宿、護理、個人照顧、復康服務等費用全免

網誌: 媒體報導
登入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