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香港長者為何對接受由社署資助的內地護老院舍床位反應緩慢?

2025年4月27日《南華早報》——作者:孫慧妍(Fiona Sun)(原文為英文版,以下為中文翻譯內容)
2025年7月24日
香港長者為何對接受由社署資助的內地護老院舍床位反應緩慢?
Helping Hand, Helping Hand Fundraising and Relations Team
| 未有評論

74歲的范全達表示有興趣搬到廣東的安老院舍,但他也擔心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圖片來源:Elson Li)

城市人口老化促使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鼓勵更多長者跨境移居

獨居且需依靠拐杖行走的74歲香港長者范全達(譯音),計劃隨著年紀增長搬進安老院舍。

但他表示有意離開香港,搬到廣東省的安老院舍居住,原因是被較大的居住空間和跨境較低的生活成本所吸引。

擴展後的政府資助計劃,為居住在中國內地安老院舍的香港長者提供資助,加上每月津貼等新措施,吸引了這位前建築工人。他目前靠每月約港幣6,000元(約美金773元)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過活。

「內地的居住空間較大,不像香港那樣既細小又昂貴。」現年74歲的范先生如是說。他目前居住於油塘一個約200平方呎(約18.6平方米)的公屋單位。范先生與前妻離婚,並與三名已成家的兒子失去了聯繫。

儘管願意搬離熟悉的環境,范先生表示他仍有顧慮,態度仍然猶豫不決。

「如果我們遇到緊急情況,需要回港接受治療怎麼辦?萬一跨境的服務質素不佳呢?如果我們無法適應新環境又怎麼辦?」他說道。

「畢竟,這是一個重大的決定。」

范先生表示,他並非孤單一人。他說,自己的一些憂慮也獲得十多位有意北上居住的年長朋友的共鳴。

儘管香港政府擴大資助計劃並推出多項新措施以鼓勵長者北上入住,但提供資助的內地安老院舍仍錄得偏低的入住率。

勞工及福利局於本月稍早向立法會財委會提交的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共有316名香港長者居住於廣東省11間參與「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的安老院舍。

根據相關數據,在指定提供予香港長者的1,331個安老院舍服務名額中,只有24%已被佔用。

這11間院舍中,包括兩間自2014年起已向香港長者提供資助服務的先導院舍,以及兩間在去年5月加入計劃的新院舍。其餘七間則於去年11月新增至名單中。

伸手助人伸手協會營運總監朱可您表示,該慈善機構所營運的安老院舍主要服務中低收入長者。(圖片來源:Elson Li)

今年三月,又有四間安老院舍加入了此資助計劃。

這項計劃是政府眾多措施之一,旨在鼓勵長者移居內地,並在面對人口老化挑戰時為他們提供更多選擇。

業界人士與立法會議員指出,長者對北上移居持保留態度,主要原因包括距離遙遠、醫療支援有限,以及宣傳不足。

營運機構則表示樂觀,並認為市場尚需時間逐步發展。

參與此資助計劃的安老院舍現正推出試住方案,並將三人房改為雙人房,以提供更寬敞的居住空間,同時翻新舊有設施,以吸引更多長者入住。

部分機構亦正考慮在中國內地熱門城市增設更多安老設施。

「香港的退休人士普遍年紀尚輕,而內地的較低生活成本正是主要吸引力之一。」——香港本地企業 Hygge Living 主席陳志旭表示。該公司在廣東參與此資助計劃,營運兩間安老院舍。

就地點而言,深圳、廣州和佛山各有四間院舍參與該資助計劃,而肇慶、中山和江門則各有一間。

香港賽馬會伸手助人協會肇慶護老頤養院——該資助計劃最早參與的兩間院舍之一——目前正進行大規模翻新工程,以提升其吸引力。

伸手助人伸手協會的營運總監朱可您表示,該機構目前提供228個服務名額,當中約有50名香港長者及約50名內地長者居住其中。

她表示,該院舍最初設有300個服務名額,全部原本是預留予香港長者入住,但由於院舍距離市區較遠,成為一項障礙。

她補充道,該院舍內的大部分香港長者原本來自肇慶或鄰近地區。

她表示:「擴展後的資助計劃為長者提供了更多院舍選擇,畢竟我們這間安老院舍距離香港較遠。」

朱可您表示,這間已成立逾20年的院舍去年開始重新粉刷房間並更換床鋪,作為吸引更多長者入住的措施之一,翻新工程預計將於今年底完成。

她補充說,該院舍的服務對象以中低收入群體為主。

Hygge Living 主席陳先生表示,由其公司營運的佛山長享匯長者之家共提供200個資助服務名額予香港居民,其中已有90個名額被使用。該院舍於去年五月加入此資助計劃。

他表示,該院舍另有約10名香港長者居住,但並未獲得資助服務。

院舍居民的平均年齡為83歲,當中包括領取福利津貼人士及退休專業人士。

陳先生指出,過去約有10人離開了該安老院舍,其中包括3名長者離世,以及1人因健康原因需返回香港接受住院治療。其餘人士則轉往擴展計劃下位於其他城市的院舍居住。

他表示,他對長者跨境移居的趨勢持樂觀態度,並補充指,公司計劃趁勢而行,於現有院舍旁興建新大樓,預計於今年十月左右新增200個房間。

陳先生表示,其公司今年亦在內地營運另一間參與此資助計劃的院舍——光明社會福利院,提供377個服務名額。目前有7名香港長者及61名內地長者居住其中。

陳先生表示,位於深圳的院舍已將原本的三人房改為雙人房,以提供更寬敞的居住空間,這一安排深受來自香港的長者夫妻歡迎。

他還表示,公司計劃於今年新增第三間位於內地的安老院舍。

香港政府為支援長者跨境移居,於去年十一月推出跨境救護車轉送計劃,作為相關措施之一。

該服務使深圳及澳門的病患可直接送往香港的公立醫院接受治療。

這亦屬於推動大灣區合作的整體努力——這是北京倡議,旨在將香港、澳門及廣東九個城市打造為經濟重鎮。

香港政府去年亦將大灣區內可接受長者使用醫療券支付醫療費用的內地機構數量,從原來的兩間增至九間。

在去年十月發表的最新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政府將分擔居於廣東安老院舍的香港居民部分醫療開支。

李家超亦宣布推出為期三年的新試驗計劃,將於今年稍後開始。該計劃向1,000名選擇居住於廣東指定安老院舍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長者,提供每月港幣5,000元的津貼。

社區組織協會的社區組織幹事連偉喬表示,在新資助措施公布後,約有40名長者表達了搬往內地安老院舍的興趣。

他表示,許多長者仍擔心跨境救護車費用及在內地醫院聘請護理人員的額外開支。有些人則希望遷往廣東以外的內地省份的安老院舍,以更貼近家人所在的地方。

他表示,部分長者亦因政府政策缺乏清晰說明而感到卻步,更指出即使是前線社工也未獲得足夠的資訊來回應居民的疑慮。

Hygge Living 主席陳建業表示,他對更多香港長者跨境移居抱持樂觀態度。圖片來源:Jonathan Wong

連偉喬表示,其所在機構計劃於下月安排約40名長者參加一日遊,免費前往深圳兩間安老院舍參觀。退休人士范先生亦將隨團同行。

社福界立法會議員狄志遠表示,新的資助措施雖具幫助,但仍須正視一些障礙,包括居民對醫療服務及探親安排的憂慮,以及政策資訊不足等問題。

他促請政府加強宣傳其各項政策。

他表示,入住率偏低的安老院舍亦應轉型,提升吸引力,以吸引更多香港長者入住。

狄志遠表示,政府應檢討在資助計劃下長期入住率偏低的安老院舍,並將資源分配至更具優勢的院舍。

陳先生則呼籲政府應加強對跨境居住長者的醫療支援,包括提供網上診症與治療服務,並授權在內地設立的港資醫療機構為安老院舍提供外展服務。

儘管部分安老院舍的入住率偏低,官方數據顯示,居住於廣東及福建省的香港長者,透過每月津貼資助計劃受惠人數有所增加。

根據資料,截至去年年底,共有25,736人參與廣東安老院舍資助計劃,較2023至2024財政年度的25,011人及2022至2023年度的22,034人有所增加。

截至去年年底,共有2,475人參與福建安老院舍資助計劃,較2023至2024財政年度的2,447人及2022至2023年度的2,116人有所增加。

香港工會聯合會的立法會議員黃國表示,愈來愈多長者遷居內地,其中不少人已在當地置業。

黃國建議政府在內地城市設立長者服務中心,專門服務香港長者,並促請當局持續檢討措施,以更有效地鼓勵長者跨境移居。

他表示:「如能解決醫療資源不足等障礙,將有助於促使更多長者選擇跨境移居。」

網誌: 媒體報導
登入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