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香港人口高龄化及护理员人手短缺的问题,以及协助院舍业界提升服务质素,政府于 2023 年 6 月推出「 院舍输入护理员特别计划」(「特别计划」),在保障本地工人优先就业的前提下,适度容许所有安老院、残疾人士院舍及护养院输入护理员、放宽本地雇员与输入护理员的比例,并精简申请审批程序。伸手助人协会行政总裁麦履善(Sandy Macalister)接受访问时感谢政府推出「特别计划」,及时纾缓了院舍人手短缺的情况,精简申请程序亦有助院舍更有效营运,形容「特别计划」是「双赢」方案。
伸手助人协会:「特别计划」是「双赢」方案
伸手助人协会行政总裁麦履善形容「特别计划」为双赢方案,纾缓人手短缺,提升服务质素,两地长者同受惠。
麦履善表示,安老服务以人为本,该会致力为长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招揽和挽留人才均十分重要。
然而,过去10年,本地招聘越来越困难,年轻人多不愿意加入护老行业,人手空缺须靠挽留已过退休年龄的护理员和聘请临时工填补。然而这并非长远之计:一来已过退休年龄的护理员体力上难以长期担任需体力劳动的院舍工作,二来临时工流动性大,难以与长者建立稳定和互信的关系。
伸手助人协会毕尚华神父护老颐养院院长陈锦芝解释,本地招聘面对两大难题,首先护理员是实行轮班制,「要彻夜不眠,年轻人宁愿做饮食业,也不会入行」,第二是「一般人都觉得护理员的工作很体力劳动,十分操劳,令他们却步」。不过,麦履善强调,该会会继续努力进行本地招聘,欢迎本地的有心人加入成为护理员。
本地招聘困难 空缺依赖临时工填补
由社会福利署津助的伸手助人协会毕尚华神父护老颐养院现聘用19名输入护理员,但院舍仍有空缺须依靠临时工填补。
麦履善表示,「特别计划」促进内地与香港护老行业的交流,形容「输入护理员适应力强、勤𡚒 、工作态度认真及具责任感」,本地护理员将护理的经验和知识无私分享和教授,输入护理员虚心学习,不但在本地学以致用,提升本地的护老服务质素,亦将经验和知识带回内地,最终受惠的是两地的长者。陈锦芝则表示,招聘输入护理员时会优先考虑能操流利粤语
和在内地已有相关护理工作经验的申请者,但为确保护理服务水平,当输入护理员来港后,该院会提供培训,让输入护理员更快掌握香港与内地在院舍照顾服务上的不同,工作更快「上手」,「例如内地复康部与香港的分类有别,香港再细分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和言语治疗师等,我们会在培训时加以讲解」,每位输入护理员投入工作初期会获配对一位本地护理员,务求以「一对一指导」的形式,让输入护理员可以边学边做。
全面培训 确保服务水平达标
除了工作上的安排,该院亦提供一系列支持措施,协助输入护理员适应两地之间的文化和生活差异,包括辅导和师友计划等。不过,陈锦芝指出,文化差异亦为院舍带来了正面影响,香港去年推出居于院舍的末期病人可选择在居处离世的安排,该院遂开展了不同的晚期照顾计划,「内地对于死亡和在居处离世没有那么忌讳,输入护理员对这方面比较开放,还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特别计划」规定津助院舍及合约院舍每聘用两名全职本地雇员,最多只可申请输入一名护理员,而私营院舍及自负盈亏院舍每聘用一名全职本地雇员,最多只可申请输入一名护理员。截至2025年7月中,社会福利署在「特别计划」的六轮申请中向院舍业界共批出约9,500个配额(包括续约配额)。陈锦芝十分支持政府继续推行「特别计划」,强调输入护理员不但协助该院缓解人手短缺的问题,亦提升了服务质素,长者和家属对输入护理员的评价十分正面,认为他们对工作有热忱,又乐于与长者交流互动,对他们的服务很有信心。
本地护理员喜获支援
在伸手助人协会毕尚华神父护老颐养院工作的本地护理员亦认同「特别计 划」有助他们为长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本地护理员李惠梅表示:「输入护理员对我们来说帮助很大,有了稳定的人手,对职员和老人家都有好处,输入护理员学懂工作流程后,我们放心交院友给他们照顾」。她表示,照顾长者不只是喂饭、洗澡,每名长者的性格和喜好都不同,要用不同的沟通方法,人手充裕让护理员有更多时间留意长者的需要。
该院另一名本地护理员吕雪梅表示,输入护理员不但对长者细心,亦十分谦虚学习,院舍安排一名本地护理员指导一名输入护理员,「每个步骤都会讲得很清楚,如果他们有什么不明白,就会再讲解多几次,让他们吸收多一点,有重要的就写下来,让他们之后再温习」。
来自广东的输入护理员谭玉梅称,在香港学习到很多照护方面的知识,初到香港时,曾担心工作节奏跟不上,但后来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急,照顾老人家快慢只是其次,安全一定是首位」。而来自广西的李柏桥对院舍提供的各方面支持印象深刻,「院方的安排让我像回家般温暖,不仅齐生活用品,还协助我们开立银行账户和购物等,让我可以专心投入院舍的工作」。
伸手助人协会毕尚华神父护老颐养院的本地护理员们亦认同「特别计划」有助他们为长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长者心声:做事细心 沟通无障碍
86岁的关福杏在伸手助人协会毕尚华神父护老颐养院居住已经10年,她对输入护理员赞不绝口,「他们很细心,还会主动聊家乡文化,让我感到如家人般亲切。」而71岁的胡锦良亦在该院居住了逾3年,他认为输入护理员做事细心,「他们说流利广东话,沟通完全无障碍,我有什么需要便叫他们,他们熟习工作后,有时不用我开口,便会适时送水给我」。
家属心声:对输入护理员服务水平有信心
76岁的洪先生在2020年入住院舍前,由年届78的洪太独力照顾,洪太回想这段日子时坦言「很辛苦」,「我也这么大年纪,一个人照顾他,我很辛苦,辛苦时会发脾气」,被照顾的丈夫亦心痛太太。洪先生入住院舍后,不仅减轻了洪太的重担,洪先生也开怀了,「以往在家我们一日一款餸,哪有那么多时间准备不同的餸菜?」,而院舍则不时转换餐单,每日提供不同的饭餸,洪太打趣说:「(丈夫)气色比我还要好」。对于有输入护理员加入院舍,洪太表示,丈夫的生活起居均要别人照顾,「有多些职员照顾他,我当然开心」,她相信院舍有良好制度,确保输入护理员的服务水平符合要求。
另一名家属钟小姐亦认为,不论是输入护理员,还是本地护理员,最重要是「尊重长者」,「输入护理员起初时可能手脚较慢,但工作上手后,基本上分不出本地和输入护理员的分别」。
社署「院舍输入护理员特别计划」助院舍优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