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香港人口高齡化及護理員人手短缺的問題,以及協助院舍業界提升服務質素,政府於 2023 年 6 月推出「 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特別計劃」),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適度容許所有安老院、殘疾人士院舍及護養院輸入護理員、放寬本地僱員與輸入護理員的比例,並精簡申請審批程序。伸手助人協會行政總裁麥履善(Sandy Macalister)接受訪問時感謝政府推出「特別計劃」,及時紓緩了院舍人手短缺的情況,精簡申請程序亦有助院舍更有效營運,形容「特別計劃」是「雙贏」方案。
伸手助人協會:「特別計劃」是「雙贏」方案
伸手助人協會行政總裁麥履善形容「特別計劃」為雙贏方案,紓緩人手短缺,提升服務質素,兩地長者同受惠。
麥履善表示,安老服務以人為本,該會致力為長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招攬和挽留人才均十分重要。
然而,過去10年,本地招聘越來越困難,年輕人多不願意加入護老行業,人手空缺須靠挽留已過退休年齡的護理員和聘請臨時工填補。然而這並非長遠之計:一來已過退休年齡的護理員體力上難以長期擔任需體力勞動的院舍工作,二來臨時工流動性大,難以與長者建立穩定和互信的關係。
伸手助人協會畢尚華神父護老頤養院院長陳錦芝解釋,本地招聘面對兩大難題,首先護理員是實行輪班制,「要捱更抵夜,年輕人寧願做飲食業,也不會入行」,第二是「一般人都覺得護理員的工作很體力勞動,十分操勞,令他們卻步」。不過,麥履善強調,該會會繼續努力進行本地招聘,歡迎本地的有心人加入成為護理員。
本地招聘困難 空缺依賴臨時工填補
由社會福利署津助的伸手助人協會畢尚華神父護老頤養院現聘用19名輸入護理員,但院舍仍有空缺須依靠臨時工填補。
麥履善表示,「特別計劃」促進內地與香港護老行業的交流,形容「輸入護理員適應力強、勤𡚒 、工作態度認真及具責任感」,本地護理員將護理的經驗和知識無私分享和教授,輸入護理員虛心學習,不但在本地學以致用,提升本地的護老服務質素,亦將經驗和知識帶回內地,最終受惠的是兩地的長者。陳錦芝則表示,招聘輸入護理員時會優先考慮能操流利粵語。
和在內地已有相關護理工作經驗的申請者,但為確保護理服務水平,當輸入護理員來港後,該院會提供培訓,讓輸入護理員更快掌握香港與內地在院舍照顧服務上的不同,工作更快「上手」,「例如內地復康部與香港的分類有別,香港再細分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和言語治療師等,我們會在培訓時加以講解」,每位輸入護理員投入工作初期會獲配對一位本地護理員,務求以「一對一指導」的形式,讓輸入護理員可以邊學邊做。
全面培訓 確保服務水平達標
除了工作上的安排,該院亦提供一系列支援措施,協助輸入護理員適應兩地之間的文化和生活差異,包括輔導和師友計劃等。不過,陳錦芝指出,文化差異亦為院舍帶來了正面影響,香港去年推出居於院舍的末期病人可選擇在居處離世的安排,該院遂開展了不同的晚期照顧計劃,「內地對於死亡和在居處離世沒有那麼忌諱,輸入護理員對這方面比較開放,還為我們提供很多有用的資訊」。
「特別計劃」規定津助院舍及合約院舍每聘用兩名全職本地僱員,最多只可申請輸入一名護理員,而私營院舍及自負盈虧院舍每聘用一名全職本地僱員,最多只可申請輸入一名護理員。截至2025年7月中,社會福利署在「特別計劃」的六輪申請中向院舍業界共批出約9,500個配額(包括續約配額)。陳錦芝十分支持政府繼續推行「特別計劃」,強調輸入護理員不但協助該院緩解人手短缺的問題,亦提升了服務質素,長者和家屬對輸入護理員的評價十分正面,認為他們對工作有熱忱,又樂於與長者交流互動,對他們的服務很有信心。
本地護理員喜獲支援
在伸手助人協會畢尚華神父護老頤養院工作的本地護理員亦認同「特別計劃」有助他們為長者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本地護理員李惠梅表示:「輸入護理員對我們來說幫助很大,有了穩定的人手,對職員和老人家都有好處,輸入護理員學懂工作流程後,我們放心交院友給他們照顧」。她表示,照顧長者不只是餵飯、洗澡,每名長者的性格和喜好都不同,要用不同的溝通方法,人手充裕讓護理員有更多時間留意長者的需要。
該院另一名本地護理員呂雪梅表示,輸入護理員不但對長者細心,亦十分謙虛學習,院舍安排一名本地護理員指導一名輸入護理員,「每個步驟都會講得很清楚,如果他們有什麼不明白,就會再講解多幾次,讓他們吸收多一點,有重要的就寫下來,讓他們之後再溫習」。
來自廣東的輸入護理員譚玉梅稱,在香港學習到很多照護方面的知識,初到香港時,曾擔心工作節奏跟不上,但後來發現「沒有想像中那麼急,照顧老人家快慢只是其次,安全一定是首位」。而來自廣西的李柏橋對院舍提供的各方面支援印象深刻,「院方的安排讓我像回家般溫暖,不僅齊生活用品,還協助我們開立銀行賬戶和購物等,讓我可以專心投入院舍的工作」。
伸手助人協會畢尚華神父護老頤養院的本地護理員們亦認同「特別計劃」有助他們為長者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
長者心聲:做事細心 溝通無障礙
86歲的關福杏在伸手助人協會畢尚華神父護老頤養院居住已經10年,她對輸入護理員讚不絕口,「他們很細心,還會主動聊家鄉文化,讓我感到如家人般親切。」而71歲的胡錦良亦在該院居住了逾3年,他認為輸入護理員做事細心,「他們說流利廣東話,溝通完全無障礙,我有什麼需要便叫他們,他們熟習工作後,有時不用我開口,便會適時送水給我」。
家屬心聲:對輸入護理員服務水平有信心
76歲的洪先生在2020年入住院舍前,由年屆78的洪太獨力照顧,洪太回想這段日子時坦言「很辛苦」,「我也這麼大年紀,一個人照顧他,我很辛苦,辛苦時會發脾氣」,被照顧的丈夫亦心痛太太。洪先生入住院舍後,不僅減輕了洪太的重擔,洪先生也開懷了,「以往在家我們一日一款餸,哪有那麼多時間準備不同的餸菜?」,而院舍則不時轉換餐單,每日提供不同的飯餸,洪太打趣說:「(丈夫)氣色比我還要好」。對於有輸入護理員加入院舍,洪太表示,丈夫的生活起居均要別人照顧,「有多些職員照顧他,我當然開心」,她相信院舍有良好制度,確保輸入護理員的服務水平符合要求。
另一名家屬鍾小姐亦認為,不論是輸入護理員,還是本地護理員,最重要是「尊重長者」,「輸入護理員起初時可能手腳較慢,但工作上手後,基本上分不出本地和輸入護理員的分別」。
社署「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助院舍優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