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賽馬會伸手助人肇慶護老頤養院的空拍圖
隨著大灣區融合,愈來愈多香港退休人士選擇在內地安居
在歡笑與喜悅中,孩童於週四在中國南部廣東省肇慶市的一間護老院載歌載舞,慶祝香港人周志明迎來86歲生日。
整個房間迴盪著對長壽與健康生活的祝福與美好祝願。
自從周先生踏上在中國內地生活的新篇章,已經過了大約半年。儘管遠離香港,身邊人所給予的關愛與照顧,讓他深感賓至如歸。
去年十一月,祖籍廣東的周先生回到家鄉,在一間護老院安頓下來。
根據媒體在2023年引用的統計數據,周先生是超過九萬名年滿65歲或以上、選擇在退休後永久居住於廣東的香港長者之一。
香港賽馬會伸手助人肇慶護老頤養院是四間率先獲選參與由香港特別行政區社會福利署推行的『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GDRCS計劃)之一。
香港正面臨人口迅速老化的情況。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中,香港人口約為754萬,其中65歲及以上的長者佔總人口超過20%。
在此背景下,『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GDRCS計劃)旨在為正在輪候資助照顧服務的合資格長者提供一個選項,他們可選擇入住計劃指定的廣東地區護老院舍。
新趨勢
過去四十年來,周志明一直往返於香港與廣東之間,走訪省內多個城市。隨著年齡漸長,他的健康開始出現問題——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膽固醇都是影響因素。此外,他的行動能力也逐漸退化,使得在港與內地之間的旅行變得困難,獨立生活亦成為一項挑戰。
搬進護老院成為一個實際可行的選擇。
起初在參觀了幾間香港的護老院後感到猶豫,周先生後來獲介紹到肇慶的一間護老院。他視此為一個重返內地並安頓下來的好機會。
在試住了幾天之後,寬敞的設施、寧靜的環境以及細心的照顧讓周先生決定將這間護老院作為他的永久居所。
在這間護老院中,有41位像周先生一樣的香港長者選擇回到內地接受可負擔的照顧,佔肇慶院舍居民的約40%。而這個數字預計將會持續上升。

可負擔的長者照顧服務
由於香港的長者照顧資源有限,加上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加快,愈來愈多香港長者選擇內地的長者照顧作為替代方案。
根據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及政策研究所助理教授石琤領導的研究,香港居民通常需輪候約兩年才能獲得由香港特區政府提供的資助長者照顧床位;而部分設施較完善的院舍,輪候時間甚至長達六年。石教授向《環球時報》表示,有些長者甚至在輪候期間不幸離世。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於2023年的數據,約有89,100名年滿65歲或以上的人士已居住在廣東。其中部分人自行選擇護理設施,亦有部分人透過『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GDRCS計劃)在內地接受照顧。
石教授向《環球時報》表示,大多數希望在內地度過晚年的人士通常是在內地城市出生,或對內地環境較為熟悉。她的調查顯示,大部分人傾向於在內地租屋或購買房產,而非入住護老院。
較大的居住空間、更便宜的房價、更低的生活成本、更便利的交通、更優質的生活環境、便利的日常生活,以及相近的文化背景,都是香港長者選擇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退休的主要原因。
每天有數百班列車在香港西九龍站進出,直達內地大灣區城市,大大便利了行動不便的長者出行。
例如,從香港搭乘約1小時40分鐘的高鐵,再轉乘約40分鐘的巴士,香港長者便可輕鬆抵達肇慶的護老院。這種交通便利性,使得退休人士更傾向考慮在內地安享晚年。
障礙仍然存在
然而,由於香港與內地城市在運作機制上的差異,問題開始浮現。
由於香港的醫療紀錄無法直接與內地醫療機構共享,石教授表示,香港長者需要頻繁往返兩地,親身提交相關文件。
此外,香港長者在退休後移居內地,無法享有部分香港的社會福利。同時,許多香港長者亦不符合申請內地福利的資格。
石教授表示,當長者進入半失能或失能狀態時,返回香港接受醫療治療變得格外困難,有些人甚至需要之後回港居住。
為促進跨境長者照顧,粵港澳大灣區已推出多項政策。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2019年指出,支持香港和澳門的投資者根據相關規定,在珠江三角洲九個城市設立長者及其他社會服務機構。
2023年6月,廣東與香港共同簽署了《促進粵港長者照顧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社會福利署於5月2日宣布,位於佛山和深圳的兩間長者護理院將於5月6日起成為『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GDRCS計劃)下的認可服務提供者,使內地參與該計劃的護老院總數增至四間。
探索大灣區可負擔的長者照顧新趨勢